苗族《古歌》(施秉县 普定县 龙里县)

苗族《古歌》是一部以分节歌形式反映苗族先民艰苦创业的长篇苗族民间史诗,主要流传于施秉、普定、龙里等县境内。

(一)

施秉县位于贵州东部,黔东南州西北部,全县总面积1543.8平方公里,辖4镇4乡60个行政村,境内居住的民族有汉、苗、侗等17个少数民族和1个待识别民族,总人口约15万人,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52.2%,施秉县境内流传的苗族《大歌》是苗族《古歌》的精品,苗语称为《霞确》。“霞”苗语即歌,“确”即大之意,直译为“歌大”,意译为“大歌”,主要流传于该县境内的杨柳塘、双井、城关等乡镇的苗族村寨(俗称高坡苗),目前保持得比较完整的要数施秉县杨柳塘镇屯上苗寨。

施秉苗族《古歌》主要是苗族男青年在大年腊月投宿客寨时演唱。歌分为“十二路”,三万一千多行,内容庞大,篇幅较长,以叙事为主,是当地苗族口传叙事诗歌中路数最多,流传最广,影响最深的叙事史诗。根据其内容,可分为以下几大类:

1、开天辟地的英雄群像。这路歌有《掘窝》、《运金银》、《铸造日月》。《掘窝》叙述了人类始祖扁廖嫚(蝴蝶妈妈)的诞生、成长、结婚和养儿育女的过程。《运金银》、《铸造日月》是叙述神仙和阴阳,以及望波、勾雄、巴确、勾当等英雄好汉开天辟地,开采金银和冶金造日月的过程。

2、战天斗地的英雄群像。这路歌有《洪水滔天》和《扁香尤》。《洪水滔天》讲述的是雷公与姜史(阿耶)兄弟分家,雷公分得天上所有的财产,姜史分得人世间,姜史不服。姜史以借牛犁田为名,杀了雷公的牛,戏弄雷公,雷公发大水来惩治人间的过程。雷公虽然神力无比,但姜史却聪明过人,最后终于把雷公治服了。《扁香尤》讲述一位敢于触犯天条、大闹天庭的叛逆英雄。歌名就是英雄人物扁香尤的名字。他偷吃天上神果,长生不老,违犯天条,到处被迫追赶,逃到天庭后,仍不“改邪归正”,竟与天王的小姐游方,最后被捉,惨死于天乡。

3、拟人化的英雄鬼神群像。这路歌有《扁瑟缟》、《五好汉》、《十二宝》。《扁瑟缟》叙述的是嫚扁嫚廖生下的十二个蛋中第三个蛋变成的人,她是受苦人的代表,生长环境十分恶劣,疾病缠身,被人遗弃,被人们列入穷恶的鬼神之列。《五好汉》是十二个蛋中的第五、六两个生的鬼神,他们勇敢善战,驱魔捉鬼,被人们列为保家神。当人们被鬼缠身而又久祭不愈之后,往往《十二宝》叙述了除《扁瑟缟》、《五好汉》、《洪水滔天》中的人、神、雷、蛇、虎、蜈蚣等之外其他众多鬼神。他们有名有姓(多以女性为主),常常捉弄人类,挑拨是非,引起战祸,无恶不作,弄得人们倾家荡产,死于非命。因此,在排歌中都明确地讲明这几路歌,不是师傅理老绝不可乱唱。

4、反映婚姻自由的英雄群像。《仰阿莎》是苗族十二路大歌中的一路婚姻史诗,是一部古代爱情叙事长诗。民间素有“最美丽之歌”之称。主要叙述《仰阿莎》的出生——选对象——嫁太阳——改嫁月亮的过程,反映不幸福的婚姻给人类带来的桎梏和灾难,歌颂争取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。

5、反映除恶去暴的英雄群像。这路歌主要有《香简马》、《斩龙》。《香简马》叙述了香简马的外公为了夺王位,将香简马的义父杀掉,而后又将香简马的母亲投入死牢,以除后患。这路歌经过历代苗族群众的传唱,不断修改补充完善而形成具有苗族独特风格的一路诗歌。《斩龙》叙述了一位敢于下深潭杀恶龙、为人除害的英雄人物金推磊(或称为久哈)。《施秉民间文学集》刊登有“河边划龙船,高坡吹芦笙”的苗族民间故事传说。

6、反映聪明伶俐、才智过人的英雄群像。这路歌有《洪水滔天》、《嘎尼拉》。《嘎尼拉》记叙了一对知识渊博、能歌善唱的歌师、理祖(老祖)的故事,反映了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。总之,苗族《古歌》是一组以歌颂各种英雄群像为主体的史诗,它源远流长,广为流传,是苗族口传叙事史诗最经典的一部“百科全书”。

施秉县境内流传的苗族《古歌》是苗族口头创作的源头,这组口传叙事史诗,是苗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歌,其音阶产生于五度相生律制,是我国民族五声音阶体系中的一个支系,这种歌富有独特苗族色彩,以四度五度居多,徽调式为主。并用苗语演唱,特别是以苗族男性青年演唱,其表演形式以对唱为主,二人为一组,一人主唱,一人伴唱,曲调统一,和谐、深沉、苍劲,歌声高亢悠扬,豪迈奔放,具有强烈的感染力。

20世纪50年代,施秉县苗学专家杨通胜开始搜集部分苗族《古歌》,80年代,施秉、黄平、镇远三县民委,对流传在三县民间的苗族《古歌》进行了挖掘、整理、归类,经过七、八年的努力工作,搜集、整理了比较完整的苗族《古歌》,并用汉语翻译,苗文、汉语双行对照,共3万1千多行。此后,很多学者都根据苗族口传叙事史诗《古歌》所提供的原始资料,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苗族史诗的社会发展、哲学思想、婚姻制度、宗教观念、审美意识和文学艺术作品的构成、历史背景、传承情况、文化内涵、社会功能等等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。

(二)

普定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,属安顺地区,总面积1091平方公里,人口约42万,县境处于云贵高原东侧斜坡地带,乌江南源三岔河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,将全县分为南、北两大部分。普定县境内流传的苗族《古歌》流传于该县境内的猴场、补郎、坪上、猫洞等民族乡的苗族村寨。流传风格根据苗族支系的不同,可分为大花苗族和水西苗族两个流派,除了语言和唱调不尽相同外,两个流派《古歌》的内容大同小异,但以猴场仙马大花苗族的四音合声苗族《古歌》保存较完好,传承得比较完整。

苗族是中国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,4000多年前,他们就居住在长江以北,黄河以南广阔而肥沃的土地上,炎黄时期,黄帝部落为扩张势力,与炎帝联合攻打蚩尤部落,蚩尤战败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载:“蚩尤作乱不用帝命,于是黄帝乃征诸候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。”战败后,蚩尤部落联盟就分化或改组、迁徙。一部分南下,一部分往西南迁徙。在往西南迁徙的过程中,经过河面很宽、河两岸非常平坦的“乃当不达”即黄河(苗族人民又称浑水河)时,运载文字的船只被洪水吞没。从此,记载苗族先祖历史的文献失传,蚩尤也只作战神流传于世。由于文字的失传,苗族祖先便以歌的形式记录、传唱了苗族的历史,形成了庞大的苗族《古歌》体系,有诗歌、硕歌、故事传说,还有各种唱词等。在这支大迁徙的苦难民族中,有一支自称“阿卯”(即今天的大花苗族)部落,流落在乌蒙山区即威宁、赫章、郎岱、紫云、普定、织金等一带,其中一部分来到了普定县猴场乡仙马村。仙马苗族祖先为了纪念,也为了让子孙后代们记住他们从强盛到衰弱,四处逃亡的苦难历史,激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新的生活,除了传唱以往的歌曲外,他们把逃亡和迁徙的历史编成歌谣,常常聚在一起唱,后来约定俗成每周集中一次唱歌。随着生活的逐渐安定,歌唱的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,有历史的、爱情的、向往新生活的等,形成了结构庞大、气势磅礴、包罗天地八方,宇宙万物的苗族《古歌》体系。而这个庞大的苗族《古歌》体系在猴场乡仙马村又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——仙马四声合音传承保护下来,记录了这支民族的民族史。

普定县苗族《古歌》内容丰富,涵盖了仙马苗族人民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和仙马民族史。其结构庞大、包罗万物,有神话古歌、苗族史歌、硕歌、苗族情歌、故事传说等。神话《古歌》中的《混沌初开》、《盘古》、《谷白埃与杜白欧》、《谷夫》等都是苗族人民对世界的认知记载。如《混沌初开》中写道:天上祝流为大又慈悲,地下盘古最有名。远古时候没有天和地,盘古开天辟地是真情。两只眼睛变日月,汗珠滴下变星辰。骨头变成山坡和山岭,血脉变成九条江河往东行。是杨亚探天天才稳,是尤旺测地地才平。是杨亚射落九个太阳和月亮,是太阳月亮让天地黑了十三春。是雄鸡叫唤人间重见光明,是谷白埃制得天上乌云滚。是杜白欧造得天空漂白云,是谷夫造了世上男女成双对。是谷甭挑水喜悠悠上天门,是祝流放洪水淹了人间。蒂米刁玛才重生了地下第二代人,是谷白埃生了祝哈司流,他在天上主宰人间死与生。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人民从强盛到衰败、从平原到深山的迁徙史。如《古博杨鲁》中唱道:哪里是杨鲁的原籍?江边海边是他的故乡。杨鲁落脚在哪里?他落脚在革勒革桑。从前是黑羊大箐,后来是名城贵阳。杨鲁家金银谷满仓,杨鲁家人强马又壮;杨鲁家相处最团结,杨鲁家打仗一起上。硕歌是苗族丧葬中的不可缺少的葬仪之歌,有的称《开路歌》或《开路词》,是苗族风俗的记载。一首硕歌要由30首古歌组合而成,内容分为三个部分:人生一世、呼天论地、故乡行。人生一世主要唱述的是:一个人,他从母亲生下来后到生命的中止,是一条人生规律。父母对儿女恩重如山、情深似海。呼天论地是硕歌的主要组成部份。从开天辟地开始,万物的产生,人类的起源,一段接一段而每一段都是一首完整的古歌,具有较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。故乡行主要唱述的是西部苗族的迁徙路线。苗族先祖们由于蚩尤被打败以后逃出故乡,跨过“乃当不达”(黄河)到贵州,以及之后在这一带的迁徙史。此外,描述仙马苗族习俗的古歌还以其它的类别出现。普定县苗族《古歌》是苗族情感生活的真实写照,诸如:(男)阿妹呀,你在想什么?你可知道采花的路怎样走?(女)阿哥啊,我知道,我真想变成小鸟飞到你面前。苗族是最早打破封建习俗,提倡婚姻自由的民族之一,苗族情歌正好为其提供历史依据。除了情歌以外,《杨鲁史歌》中也有记载:山隔水远难婚配,笙歌舞蹈比蜡彩。穿绸披蓑齐号召,自由恋爱礼乐开。芦笙吹得山坡转,口弦悠悠动心怀。男情女愿成双对,不把一男一女甩。苗家婚嫁从此来,世世代代永不改。苗族《古歌》在演唱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即兴而唱,但对人员有一定的规定,至少要四人才能完成,因为同一首歌词要采用四个和谐的曲谱同时演唱。歌词除了情歌对唱时即兴发挥外,一般都有一定的规定。相关器具及制品:1、伴奏乐器:苗族《古歌》常用无伴奏四音合声演唱。也可以用乐器伴奏演唱;一般都是演唱者演唱,其它乐手用乐器伴奏,也有的是演唱者边唱边奏。用于伴奏的乐器有:芦笙、口弦、唢呐、铜鼓、大号。2、手抄本苗族《古歌》是纪录仙马苗族古歌的宝贵文献。3、《普定县苗族颂歌》、普定县《苗族神话史诗选》。

普定县境内流传的苗族《古歌》同样是仙马苗族人民千锤百炼而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的结晶,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,在长期的口头流传过程中,每一位仙马苗族人民都是歌手,大家在劳动中传唱,在生活中传唱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苗族古歌体系。古歌体系结构庞大、气势磅礴、包罗天地八方,宇宙万物,有神话古歌、苗族史歌、硕歌、苗族情歌、故事传说等,记录着仙马苗族人民的迁徙史,涵盖了仙马苗族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同时,用大花苗语传唱,是仙马苗族《古歌》传承的另一特征。

(三)

龙里县摆省乡位于龙里县城南面,距县城68公里,全乡共辖13个行政村,73个村民组,61个自然村寨,全乡共2400余户,11000余人,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84.2%。果里村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,全村辖4个自然行政村寨7个村民组,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7%,全村总人口1100人,果乐苗族《古歌》是以龙里县摆省乡果里村为中心的苗族歌谣文化,流传分布在摆省乡果里村、草原乡草原村、龙山镇水桥村、水场乡场坝村等。

龙里果乐苗族《古歌》起源于远古时代并流传至今。史书《三海经》记载远古时代,由于氏族部落之间的冲突,涿鹿一战,蚩尤部族大败,一部分人被俘虏了,成为奴隶。蚩尤的余众被迫南迁,或流窜“三危”辗转巴蜀、或深入武陵乌蒙、贵州等地,在漫长的岁月中,苗族人民饱受着战争迁徙的苦难。龙里县摆省乡果里一带的苗族,是从江南迁徙贵州,先到麻江后迁贵阳,平蛮之时又迁至现在的摆省一带。在他们的歌词中记叙着迁徙的历史过程,据说迁途中他们的祖先骑着牛来,是牛承载着他们的祖先到此安居乐业、繁衍生息,牛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。故而,从古至今他们就有对牛崇拜的习惯。歌词里,把牛拟人化:“它就像姑娘一样美丽。”只有用牛来祭祀祖先,才是追宗耀祖,不忘祖先恩德,寄托心愿。从而沿袭着古今敲牛祭祖的风俗。祭祖的具体内容就是叙述一部苗家史,记叙着苗家的苦难,描绘的是祖先勤劳勇敢与大自然搏斗与邪恶斗争的画面,并口头编创了一首首叙述苗家历史的词曲,押韵顺口,含意深刻,感人肺腑。由于苗家没有文字记录,均凭口传心记,一辈传一辈沿袭下来。最早时代只是念,一般是由记忆超群的长者当坛师,当坛师唸到每句词的结尾时,旁听者自然合声:“的完”(“是啊”的意思)。当然,其合声是由听其意而感动心灵发出的合声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为了便于记忆,不让后人遗忘,将念词演变成了有旋律的哼唱小调,让本族人喜闻乐见,便于记忆,就这样用哼唱的方式传承下来,形成了现在最有特色的果乐苗族《古歌》。“果乐”古歌具有多声部的曲调,一百多年前,(清同治元年三月)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途经黔地,到这里受到苗胞们的热烈拥戴,苗胞们唱着“果乐”去敬酒,悠悠扬扬的多声部曲调激起石达开豪气入云,当即咏诗赞誉:“千颗明珠一瓮收,君王到此亦低头。五岳抱着擎天柱,吸得黄河水倒流。”这说明摆省果里的“果乐”(古歌)是古老就定型的,有着悠远的历史。

流传于龙里县的果乐苗族《古歌》是以龙里县摆省乡果里村为中心的苗族歌谣文化,主要内容就是记叙苗家历史,缅怀祖先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,他们编创了一首首叙述苗家历史的词曲,含义深刻、感人肺腑。到现在,在摆省乡果里一带的果乐苗族《古歌》具有多声部的曲调,其旋律优美、寓意深刻。

施秉、普定、龙里三县苗族《古歌》有影响的代表性歌手有:一、施秉县:吴定贤,男,苗,施秉县城关镇氵舞阳村二组;吴通玉,男,苗,施秉县城关镇氵舞阳村四组;吴通祥,男,苗,施秉县杨柳塘屯上村屯上组;吴通胜,男,苗,施秉县杨柳塘屯上村屯上组;吴通贤,男,苗,师传,施秉县杨柳塘屯上村屯上组。二、普定县:王贵光,男,苗族,仙马村马桑寨组人,由师张以诺传授;苏勤勇----男,苗族,仙马村岩头寨组人,其父传授;杨仕秀,女,苗族,仙马村仙马塘组人,由其母张美英传授。张义会,女,苗族,仙马村仙马塘组人,由其父传授。三、龙里县。吴兆和,男,龙里县摆省乡果里村人,第24代 ;吴忠仙,男,龙里县摆省乡果里村人,第25代;吴啟林,男,龙里县摆省乡果里村人,第26代;吴倍炎,男,龙里县摆省乡果里村人,第27代。

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,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,封闭半封闭的苗岭山寨的青年们,纷纷外出打工,大多已不愿意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民歌,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发生也发生了变化,加之由于苗族《古歌》内容庞大,加之演唱在户外进行,且以男性歌手为主,又不能在家里演唱,受到一定的时空性限制,目前能完整演唱苗族《古歌》的民间艺人,现已难以寻觅。因此,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的苗族《古歌》现面临濒危状况。